创新打造“国信隧e通”并不是青岛国信集团的 “偶然之举”。作为国内最长的海底公路隧道——青岛胶州湾隧道建设管理始终处于“开创”之中:国内首家公路隧道标准化达标企业、系统全面的应急管理制度、深处海平面下80多米的保障队伍……“国信隧e通”的研发成功更为这条青岛市乃至全国的明星隧道增添了新的风采。据了解,依托“国信隧e通”,青岛国信集团正在积极研究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隧道”项目,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和应急推演系统的引入,胶州湾隧道的运营管理将迎来又一次大提升,更好地服务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标准化建设是胶州湾隧道安全运营的第一保障。作为高水准建设的海底大通道,青岛国信集团在胶州湾隧道通车之前,在全国海底隧道运营标准缺失的背景下,不等不靠、提前介入,自主摸索,制定了“设施完好、制度完善、应急完备、服务完美、档案完整”的精细化运营养护目标和一整套运营养护流程。在此基础上,青岛国信集团又针对标准化要求进行了规范细化,在同行业率先编写出《公路隧道运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及考评细则,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行业标准,并在2016年4月17日国家公路隧道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中成功达标,成为国内首家公路隧道标准化达标企业。
在安全和应急管理上,青岛国信集团实行以 “中央控制室为中心、运营主管为核心”的运营管理模式,依托132路图像对隧道全线进行无缝监控,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突发事件、抗洪抢险、应对雨雪雾等恶劣天气、重大交通事故等应急管理小组,逐步建立健全了政令畅通、信息共享、上下联动、反应迅速的隧道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组织管理体系。同时,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了一支60多人的抢险突击队,加强值班和信息收集,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的处置程序,确保应急保畅工作落实到位。
结合工作实际,青岛国信集团还不断完善隧道突发事件、抗洪抢险、应对恶劣天气、意外停电等专项应急预案。以应急疏散体系为例,按照先前设计,隧道内有21个人行通道和10个车行通道,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可以保证人员250米内通过通道逃生。可是经过通车后的进一步论证,如果隧道内发生火灾,在10分钟内赶到现场进行处理为最佳,但是对于全长7.8公里的隧道来说完全达标存在困难,于是,青岛国信集团在隧道中部地段专门设置了应急机动队24小时值守,并配备摩托车,保证隧道内任何一点出现问题都能在5分钟内得到第一次处理。
为了创造良好的通行环境,进一步提高安全层级,青岛国信集团还制定了高标准的隧道清洁制度。将隧道环境清洁细化为地面清扫冲洗、边沟及排水沟清理、装饰板保洁等主要内容,保洁工作分“巡、捡、扫、擦”四项内容,主要由清扫班组完成,每天夜间对路面进行机械清扫并捡拾白色垃圾;白天在收费广场安排人员随时捡拾垃圾。每月冲洗路面,降低扬尘,同时也降低了风机的开关频率,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每隔三个月对隧道两侧的装饰板进行清扫,清扫一次需要4个人连续工作20余天。
在这一系列措施的共同保障下,胶州湾隧道6年来始终保持全天候安全畅通,截至2017年3月31日,已安全运营2101天,未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事故,事故发生率远低于国内外同类项目的实际水平和专业机构的预测数据,综合运营管理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前列。
“国信隧e通”的研发让青岛胶州湾隧道又一次走在了全国之先。凭借着这套高效的不停车缴费系统,胶州湾隧道的单车缴费时间可以控制在2秒以内,为车主节省了大量时间。目前,青岛国信集团已为“国信隧e通”系统申请了“公路互联网不停车移动支付客户端及用于客户端的方法”两项发明专利和 “双摄像机车牌识别收费系统及方法”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为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依托“国信隧e通”打下的良好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岛胶州湾隧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事故预防管控,以提高处置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青岛国信集团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隧道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对接“智慧青岛”,提出了“智慧隧道”建设计划。项目分为智能交通系统和应急推演系统两部分,主要通过BIM和VR技术建立推演模型和应急场景库,实现应急场景还原和人员互动操作的功能;对隧道通行数据和案例进行汇总分析,建立车辆通行预警指数,实现车辆通行数量和行驶状态的自动预警功能并对车辆通行管控进行智能决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智慧隧道”的落地,青岛胶州湾隧道将再次惊艳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