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网·晚报推荐】小小的一块手机电池板,带给手机一族的烦恼却不少,明明购买的时候营业员一个劲地强调“高容量”、“超长待机”,到使用的时候,才发现“高容量”手机用了一两天就“罢工”,说明书上标明“超长待机15天”电池,有时别说15天,连15小时也坚持不了。本报“春令热线”今天跟着质监局专家、执法人员一起在地平线通信市场给手机电池做“体检”。
虚标容量
上午10点,检查人员来到通信市场六楼一家专营国产手机的仓库,随机抽检3、4个品牌手机电池板,有一款手机的电池板上面标示的容量竟高达4000毫安,“这相当于笔记本电脑电池容量的一半左右,这怎么可能?因为笔记本电池的头个、重量数十倍于手机电池”,检查人员说将把今天抽查的电池用专业仪器进行测量。
“目前有部分手机生产厂商为了增加销量,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人为的虚标电池的容量。消费者一旦购买了配备该款电池的移动电话,便会造成看似电池容量很大,其实实际使用时间较短的情况。” 同时,非原厂电池使用原厂充电器也会出现充电不足、影响待机和通话时间。检查人员告诉记者,国家标准中对手机锂电池容量进行考核的主要是20℃放电性能指标。这项指标又分为0.2C5A和1C5A两个指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低电流放电和高电流放电。0.2C5A指标主要模拟手机待机工作状态下的低电流放电,1C5A主要模拟移动电话在工作状态下的高电流放电。有些厂送主管部门检测的电池与实际在市场上销售的电池不一致,“忽悠”消费者。
“手机电池容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现阶段电池的容量大小与其体积、重量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容量越大,电池的体积和重量也就越大,配备高容量的电池就要增加手机重量和体积”,质检人员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手机电池时要理性选择,避免上当。
安全堪忧
电池在充电时突然起火爆炸,导致家具、墙面受损,甚至更极端的案例是,一位消费者从境外购买了水货手机,因原配充电器插片不匹配国内插座而用了“大兴”充电器,插片过长通电后裸露部分电死了幼儿。还有一名消费者买了某名牌手机,电池却不是“原配”,结果充电时发生爆炸,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小小的手机电池板,安全问题让人“吓丝丝”。
今天检查人员对手机电池的安全性能进行了严格测试。据介绍,手机电池的安全问题 主要集中在两项指标上,即过充电保护和热冲击试验。
过充电保护主要是考核锂离子电池在过度充电(超长时间充电)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能力。电池在过度充电的情况下应该能自行停止充电,切断输入的电流,释放内部的压力,避免压力过大而造成电池自身的损害或爆炸。“有些消费者会认为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充的越足,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每款电池其容量都是有限的,如其电已经充满的情况下继续对其进行充电,不仅对电池本身是一个极大的损害,并且容易使得电池发生起火或者爆炸。因此消费者切勿听信销售人员所说充电12-16小时,而应该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所要求的方法进行充电和使用。”检查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曾做过电池防爆试验,劣质手机电池一旦发生爆炸,“威力非常吓人,爆炸后的电池可以用‘粉身碎骨’来形容,如果消费者在对手机电池充电时发生电池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劣质电池在极端高温、重力冲击、跌落时也可能发生电池爆炸等意外,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锂离子电池是应该严格执行其使用说明,注意其标签上的警示说明,不要私自拆卸电池,更不能将电池至于极端温度条件之下。 本报记者 沈敏岚 质监志愿者 张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