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咨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标标准,标准服务,标准信息,标准代译 标准频道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标准咨询服务门户网站,提供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全方位咨询服务。网站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内容服务的同时,坚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努力发展成为标准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处理方案和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实际生产贸易活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服务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推动标准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请选择: 国标首页 | 标准动态 | 标准公告 | 标准&商品 | WTO/TBT | 质量认证 | 标准论坛 | BBS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ChinaGB标准频道 >> 标准与商品 >> 问题商品 >> 正文
家电能效标识何以被轻易“注水”
作者:李远方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    点击数:494    更新时间:2010/3/31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我国家电能效标识制度自2005年3月1日实施以来,已走过5年的时间。5年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五批能效标识实施产品目录以及具体产品的实施规则。我国已实施能效标识制度的产品有19类。
 本报记者  王  越/摄

  低碳、环保、节能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早在2005年3月1日起,就对家用电冰箱、房间空调两个产品率先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随后又扩展到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产品上。令人没想到的是,被称为市场准入“身份证”的能效标识,竟然存在着“虚标”的现象。

  买家电先看能效标识,想必已被多数消费者所熟知。有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表示关注能效标识,这一比例已经由几年前的10%有了大幅提高。由此可见,能效标识正成为消费者购买家电产品的重要依据。然而,上海市工商局日前公布的一项抽查结果显示,有10个品牌的家用电冰箱存在实际检测指标与能效标识不符的情况。我们不禁要问:市场上众多的家电能效标识到底含有多少“水分”?
             
  能效标识竟然“作秀”

  “空调、冰箱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能否节能很重要,过去没有一个统一的节能标准,购买时总担心耗电量大,不合算。而能效标识能够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电器产品的真实能效水平,便于消费者购买适合自己的产品。”在一家家电卖场,有消费者向记者这样表示。

  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为迎合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家电卖场的各厂家销售员,都在将高效节能作为卖点,向消费者大力推荐。而消费者也都对能效标识上的内容深信不疑,没有人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

  让人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个让广大消费者深信不疑而厂家又屡屡拿来作为卖点的能效标识,竟然会含有“水分”。

  记者近日在上海市工商局官方网站上看到,《上海市工商局流通领域电冰箱类商品质量监测情况》显示,经检测,有10个批次的商品合格,1个批次经整改后合格,有11个批次商品不合格。

  监测发现,耗电量超标的共有7个批次,其中有昆山润华商业有限公司上海闵行分公司销售的、标称由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TCL”牌电冰箱(型号规格:BCD-180KC3),测试时温控器调不到耗电量的测试条件,冷冻室最高温度实测为-14.9℃;另外,“美的”和“荣事达”的两款冷藏冷冻箱、松下的一款家用电冰箱存在耗电量不合格的现象。

  本次监测中,4个批次商品由于耗电量、总有效容积两个项目不合格,导致能源效率等级超出额定范围。例如:上海苏宁电器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由东芝冰箱(西安)有限公司生产的“TOSHIBA”冷藏冷冻箱(型号规格:BCD-223TNQ3),标称的能源效率等级与检验结果不符。另外,“海信”品牌的一款家用冷藏冷冻箱的能源效率等级项目为不合格。

  记者注意到,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在2008年开展的“能效标识2008年度企业表彰大会”上,海信、美的、荣事达、TCL等冰箱生产企业都赫然名列榜上。

文章录入:user1    责任编辑:hguang8379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介绍
    相关文章
    假冒家电下乡电动车商被查
    中国家电行业再生利用 相关标准研究的
    夏普、东芝、飞利浦等品牌投诉量大幅
    五一消协提示 买家电要注意几大陷阱
    家电以旧换新违规企业受罚 涉及大中电
    能效标识是家电产品海外绿色“通行证
    下乡家电能效标识虚标泛滥
    能效标识还能信吗?
    能效标识制度实施5年 累计节电1500多
    三类家电3C认证4月起实行新标准
    专题栏目
    · 闪联标准晋级国际标准  · 高清标准战升级
    · 中外标准对垒刀片服务器  · 文档格式标准之争
    ·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 数字电视
    · 中国的3G之路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