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民营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了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这也是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第一次向全球发布国家信用等级信息。其中,大公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评级较高,而对经济衰退、债务累累的发达国家的评级较低。该结果被美国媒体称为“剥夺了美国的顶级信用级别”。面对质疑,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回应称:比西方标准更客观。
据了解,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是指评级机构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主权机构(通常是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评级结果。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实质就是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一种判断。
专家指出,在金融全球化、债权债务关系国际化的今天,信用评级话语权对于一个国家核心利益的影响力前所未有。近年来,瓜分全球超80%信用评级市场的三大寡头因“不公正、不客观、不独立”饱受诟病,在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中更被指为“落井下石”、“厚此薄彼”、“沦为美国强权工具”。随着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信用评级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重要性,构建自主评级体系、夺回信用话语权实际上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而大公此举意味着中国的评级机构业已加入推动改革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努力中,并着手尝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信用评级体系。
“大公版”国家信用等级报告,虽在国际上的信誉度、接受度还不够高,却难得在重重垄断中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展示出判断标准的独特性。西方的评级标准是以意识形态、价值观来为主,它的标准由五大组成部分。而大公是按照一个国家的财富创造能力来判断他的债务承受能力。比如说国家的管理能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和外汇实力,并没有考虑他的意识形态,没有考虑某一个国家的一种利益,这个是两者最大的差别。正因为这个差别导致了评级结果的不同。
国家标准频道认为,发布国家信用等级报告,可视为中国人争夺国际金融话语权的积极努力,其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内容。想在国际信用评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最终还要靠自立自强,以自身实力提升、国内信用制度趋于成熟为依托。目前,国内评级机构小而杂,权威性弱的现状,使得建立真正自主的信用评级体系、保证中国金融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大公的努力,无疑为此开了一个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