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18日南方网报道,深圳“缝肛”事件目前又有新进展——罗湖公安分局公示的法医鉴定显示,产妇林某的肛门处可见“黑色丝线缝扎”,这推翻了助产士张某之前所称“以人格担保未动过针”的说法。不过,在铁证面前,凤凰医院仍然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坚持没有“缝肛门”的说法,并令人啼笑皆非地狡辩道:“缝扎”和“结扎”都是止血,以证此前的“为产妇肛门痔疮出血处结扎止血的说法”没有错。
缝还是没缝?一个并不复杂的医学问题,如今变得扑朔迷离。面对纷纭的说法,不仅患方充满疑惑,公众也一头雾水。于是,医学界人士纷纷发表“猜想”。有资深妇产专家推测,产妇肛门被缝,有可能是因助产士操作不当,发生了会阴三度撕裂伤。如果这个“猜想”成立,应当属于医疗事故。当然,这只是主观臆断,并无确切依据。只有经过医疗事故鉴定,才能最终认定事实。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医疗纠纷,竟然引发了重重质疑?国家标准频道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具有公信力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医疗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发生医疗纠纷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有一个权威公正的第三方,很多纠纷就能得到妥善处理,不会升级恶化,甚至演变为公共事件。事实上,客观公正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医疗纠纷处理的重要基础。如果不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没有事实依据,就无法分清医患双方的责任,第三方调解就会成为“和稀泥”。
如今,“缝肛”门依然是一个待解的迷局。面对这样的公共事件,有关部门不能止于危机公关,甚至用“摆平术”代替事实真相。只有启动公开透明的调查程序,拿出令人信服的鉴定结论,才能取信于民。同时,有关部门应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建立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惟其如此,才能避免“缝肛”门事件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