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9月6日《北京晨报》报道,北京作为空置房调查试点城市的消息刚见诸报端,就有人推出“空房管家”服务。舆论连续向“住房空置率”施压,促成个别地区政府开始着手“空置率”的统计调查,但随之伴生的“空房管家”却使人愈发恼火。“空房管家”这一名号甫经披露,迅速引爆舆论汹涌,民意反弹。 大凡涉及楼市问题,往往民意沸腾:“蜗居”,“蚁族”,“房奴”“胶囊公寓”,“地下打洞”,只要跟高房价相关的新鲜词,新生物,在这片国土上就从未消停过。关乎民生,没有理由不关注。于是与其对应的“热炒房”,“高空置率”自然会引来巨大民愤,这些行为无疑是推动房价飙升的幕后元凶之一。
有人认为“空房管家”一直存在,也有人认为是某些既得利益者施放的烟雾。编者以为,“空房管家”的出现,不过是我们楼市整顿陷入技术迷局的一个证明。为整治楼市,政府制定了诸多制度,专家大声疾呼,民众殷切期待,但楼市痼疾不见好转。问题究竟在哪里?在于楼市的治理仍然停留在一般技术的层面,缺乏基础制度的支撑和保障。
国家标准频道认为,我们应该看到空置率、高房价以及房产腐败背后的土地制度、土地政策、财税制度、民间投资政策等等基础性制度问题。早在几年前就有经济学家断言,若不消除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动力,不完善保障房供应,包括更基础层面的财富转移支付的制度改革,楼市不可能健康发展。频繁出台的限贷、限购、空置房调查等措施,都属于技术性政策一类。既是技术性防范,就难免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技术对决。事实上楼市乱象的根本原因并非难寻,但我们总是回避最核心的问题,选择在外围远兜远绕。这些技术性的政策所传递出的,不是对楼市整治的信心,而是不愿触及深层制度改革和不愿触碰现有利益格局的犹豫。然而,对于需要从基础制度着手解决的社会发展难题,技术进步始终只是辅助性的手段,只有在基础制度完善的背景下,这些技术性政策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否则,不过是建立在沙盘上的房子,看似完美,其实不堪一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