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官二代”李启铭酒后肇事事件尚未平息,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获鲁迅文学奖又掀起一波争议浪潮。19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公布,因诗集《向往温暖》获奖的湖北官员诗人车延高在网络上成为话题人物。他的两首旧作《徐帆》和《刘亦菲》被批不像诗,更像是在写作中不停按下回车键的成品,更被命名为“羊羔体”。
“我爸是李刚”告诉我们,“富二代”、“官二代”等等一类人已在公众形成了诸如“炫富、炫权、飙车、不上进”的刻板印象,成为纨绔子弟的代名词。其背后某种民意的显现,是民众对傲慢权力和钱力的不信任甚至是偏见。此次鲁迅文学奖也让我们或多或少地看到了偏见,或者说是不信任。获奖的是诗人车延高,可是现在人们议论的却是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
事实上,只要程序合法正当、公平,身份与能否得奖根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为何这位官员更能引爆民众的眼球,仅仅是因为“羊羔体”水平值得商榷?从目前的争执来看,争执的重点似乎不在获奖作品的好坏的“学术争论与批评”,而多多少少的转向了“官员身份”的身份争论。作家许知远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者缺乏同情心,而弱者缺乏正常的表达渠道的时代。普通人对此深感无力,不知如何应对,于是强者变成了傲慢,而弱者则充满了偏见。”“我爸是李刚”的叫嚣佐证了权力和金钱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傲慢与张狂,而对“官员诗人“的质疑则彰显了弱者对强权的偏见。 国家标准频道认为,遇官则疑说明了中国官员的负面印象已经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官民之间的信任“鸿沟”愈来愈大,官员并不屑于能否取悦公众,而公众也不主动去相信官员。这种鸿沟,是群际之间的隔离,远比文学争议的本身,更加可怕。这种习惯性的身份偏见,并不助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重拾,也无助于消除群际间的隔阂。这样做的结果,于人不利,于己亦无益。为此,当我们参与评论时,检点和反思自身的出发点,比评论水平如何还要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