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三家电信运营商针对“手机支付的标准”进行商讨,最终达成共识——由中国移动牵头,将手机支付标准统一调整为“基于13.65MHz的、符合金融行业标准的技术标准”。
据了解,手机支付主要依靠RFID(射频识别)作为数据通信技术支撑,目前国内手机支付标准也面临互不兼 容的2.4GHz和13.56MHz两大频率的选择问题。银联采用的是13.56MHz的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技术,适用于大部分现有的POS终端机,城市公交一卡通也多采用此标准,但存在消费者需要更换手机、信号距离短、需支付国际版权费用等缺点;2.4GHz的RFID—SIM技术以中国移动为主导,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用户只需更换SIM卡便可手机支付,但需要银联、公交部门配合改装POS机。
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手机支付用户有望突破1.5亿,2011年达到2.5亿户,预计2010年底市场规模将突破35亿元,2011年市场收入规模预计将达到80亿元。然而前景虽然广阔,但由于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内手机支付行业的发展也只停留在“空想”阶段。 “技术上的优势,并不是推动业务发展的唯一因素。”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电信运营商推动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需要与银行等多方合作,因此需要形成一个“符合金融行业标准”的手机支付技术标准。随着最早选择基于2.4GHz的RF-SIM标准的中国移动转向13.56MHz频率,移动运营商系统内已初步达成标准统一,我国手机支付标准制定之路趋于明朗。面对即将井喷的市场,标准的制定能有效避免重复投资,形成产业规模与合力,并尽快投向市场。
在政策上,这一标准也具有发展的潜力。今年6月份央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这意味着,手机支付道路从此以后将有作为金融服务机构的银联标准保驾护航。如今,《办法》的实施细则正在征求意见中,各方也都在密切关注政策动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