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糖高宗”,再到“油你涨”、“苹什么”,新一轮涨价潮触动了市民的敏感神经。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10月城市31种食品中近80%价格上涨。因为食品等价格飞涨,港元对人民币连续贬值,风行近30年的港人北上购买日用品热潮戛然而止,部分深圳市民赴港购生活必需品,包括甚至大桶的有机酱油。深圳人感觉到,通胀不仅仅是一种预期,而是活生生的存在。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近段时间频频有专家出来为基本物价上涨找理由。有一位研究员的观点更直接、更量化,他以美国作为涨价的参照物,要百姓再忍受40年吧,因为咱们再涨数十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指数。为各类物价上涨找理由,专家们一直不缺新意,可缺乏基本的民生情怀。
当前不争的现实是,多数百姓民生成本太高。20年前,10元钱可以到市场买一只刚剥了皮的全羊,甚至店老板还要为你找补,而今捏10元钱只能买回200克羊肉;5个月前,20元可以到菜市场提回一公斤多猪肉,现在却只能购回一半……如果工资跟着物价一道涨倒也作罢,偏偏是除吃财政饭和少数垄断国企之外,大多数中小企业职工,工资袋已经数年未有变饱满一些的迹象。11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全国总工会进行的一项职工收入调查结果显示,有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
老百姓最实在、最朴素。他们天天在脚踏实地过日子,物价到底涨了多少他们心里最清楚。
低生活抗不住高物价 ■何文学(虞 城)
物价雨点震天响,工资只听雷声,如同新一轮的龟兔赛跑。生存压力加重,生活方式不变也得变。能不买的一定不买,能不吃的仍旧不吃,能凑合的还要凑合,能节省的务必节省。花钱算计更精细,消费起来更谨慎。做梦都想中大奖,可买彩票的钱却舍不得掏,两块钱的馍够吃两天的。原先存银行的那点积蓄,无论如何要想方设法投资出去,躺在账户上睡大觉,到头来亏的还是自己。上班三点一线,青菜、豆腐为主,周末便是宅生活,窝在家里看电视,生活质量下降,祸起物价上涨。作为低收入家庭,非不愿,实不能。生活怎么说还得继续,后半生不管怎样还得靠自己。
存着旧衣等换季 ■雷阵语(网 友)
以往我们夫妻俩都像寒号鸟一样,天气变了才到商场买刚上市的衣服,这样的衣服虽然贵点,但款式较新。现在物价不断上涨,连衣服也涨了不少,好点的衣服动辄都要几百元、上千元,我俩很少再当季买衣服了,而是专等着换季大打折扣时才出手,买上几件早已看上的衣服,然后再把衣服存上半年,等到新的换季来临时,再把“旧衣服”拿出来当新衣服穿。这样,虽然不再能够跟上潮流,但也稍稍满足了穿新衣的心愿。
啥贵不吃啥 ■春暖杨花飞(网 友)
俗话说:啥贵不吃啥。但是,有些东西像煤球、蔬菜、面粉等,是你生活中的必需品,你不用能行吗?除非你下定决心减肥,而且是一家人都减肥。
物价涨上去了,但是工资却原地不动。没办法,只好俭省节约,这叫节支。能不用的就不用,能少用的不多用,谁叫咱是工薪一族呢。说到俭省节约,其实在时下还很流行,叫低碳生活,不知不觉中流行了一回。光节支还不行,还要开源,要想办法增加财源,要不然,节支也是无源之水,不能长久。
国家标准频道认为,再“顾大局”的统计数字也不能当饭吃,再漂亮的说辞也无法给老百姓带来哪怕一滴“酱油”。以前港人到深圳“扫货”,现在贵为内地一线城市的深圳,市民却要到收入更高的香港去“打酱油”,这是发改委专家口中的“进步”吗?当前,努力平抑物价的政府正在艰难前行,但背离民意的“专家声音”却屡屡传出,这又会触痛多少人呢?现阶段我们需要的不是专家畅谈“CPI如何上涨,上涨的原因”,这些说辞难免冠冕堂皇,而是稳定民心的物价。
相关部门显然不能对高通胀束手无策,侈谈“通胀率5%并不可怕”。政府在加强流通领域监控、平抑物价的同时,还应通过税收等调节手段,将居民基本物资消费中涨价的部分,通过收入分配的办法,再次补贴给中低收入群体,消弭和化解“工资涨不过物价”的经济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