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北京朝阳区团结湖的早市上,油菜每斤1.5元,辣椒每斤4元,茄子每斤3元,大蒜每斤9元……“就连白萝卜都两块钱一斤啦!蒜薹、莲藕这些‘细菜’都舍不得买”,刘阿姨无奈的抱怨,“物价这么个涨法,让大家心慌”! 商务部数据显示,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4%。 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问卷调查显示:三季度,有58.3%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同时,预测“下季度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上升,未来物价预期指数的持续攀升,让居民的通胀预期依旧不减!
●CPI高涨:100元能买啥? 感慨!100元买东西,5年前沉甸甸,现在则轻飘飘!网友素水微痕说:“工资涨幅像蜗牛,物价涨幅像神六!” 而网名为“摆渡单身”的帅哥则抱怨:5年前,手里拿着100元,除了能买束漂亮的玫瑰花、打的去约会,顺道请MM吃顿麦当劳,剩下的钱还能看场电影!而如今呢?拿着100元,购买20公斤普通大米?5升鲁花调和油?2张电影票或者支付1个月的网费?看来,你只能选择一样了! 如此高涨的物价,至今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的小小数字都众说纷纭。统计局既然不同意国际公认的CPI超过3%即是通胀的标准,那就搁置一边!一会儿是3.8%,一会儿是4.4%,而政府另一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5.6%,以及金融界公布的16%。先不说接连上涨的物价,仅这些数字就让人焦头烂额! 可就这样,至今仍有一些官员还在坚持着“将物价上涨超预期的原因归为客观,把责任推到境外,继而否认通胀来临,坚持物价上涨不是通胀”的一贯主张。对此,有网友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国家官员,就像一位“手持刻刀,身着恒温服装”的看护,在一个燥热的铁屋里,当着一群“热渴难耐”的人,在水银柱几乎胀裂、人将近烤焦之时,淡定地刻下“22摄氏度”的字样!编者想问:作为宏观调控者,管不了温度,难道还管不住区区一个温度计么?
●国务院抑价,难抑国情! 一句“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之后,《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发布,16项强制措施,让高抬的物价稍稍低下了“桀骜不驯”的头颅。 11月,一次加息,两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三次行政重拳出击,无论是严查内部倒手、捏造虚假信息,还是严打囤积商品、合谋哄抬物价,都为一个目的,那就是采用临时的价格干预措施,促使物价在短期内立即回落,从而排除目前居民生活的干扰。但长期呢?我们消费品大幅度涨价的根本矛盾仍然存在,而且一段时间内仍然无法克服! 往近了说,过去30年,我们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诚然,货币超发有效的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相当超量的货币也都被新增商品(资源、土地等等)的市场化吸纳。但如今呢?大幅度超出了理范围,“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已有的过多货币”的迫在眉睫。相信今后几年,为了刺激、保持经济的发展,超量的货币供应政策肯定还需运行。毕竟,国家经济发展,保持CPI增长是一定,而且必然肯定的。至于如何涨的让消费者满意,端看那些所谓的数据、计算方法和官员的理念了! 往远了说,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农业灾害不断,粮食减产。加之,城市化的背后,不断消失的是农用耕地!其根本影响,不言而喻。此外,更严峻的是“即便粮食和棉花增产,价格也有提升,农民仍不会太愿意回乡种地”的现状。自2004年起,“民工荒”逐渐进入媒体的公众视野。6年了,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直接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变化。不仅如此,在城镇,几乎年年工资都在涨,今年变化较大;而在农村,务农人员的缺乏,加之耕地面积减少、农民收入涨幅不明显及福利远跟不上需求等社会矛盾,导致未来农作物价格上涨的趋势将一直存在。
对此,国家标准频道认为:客观的来看,为了解决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等问题,不让农产品涨价是不合理,是不合理,也不可能的。但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如何把物价控制在一个平稳、可让消费者接受的水平之上,则备受公众关注。 这一次物价上涨,暴露的社会问题是众多的。无论是长远的“民工荒”、生态环境恶化,还是近期的游资炒作、金融调控,编者觉得最应重视的还是民心。如果公众“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仍然存在,公众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仍然强烈,那政府的调控措施不仅大受影响,就连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都将危及!如何让生活更和谐,如何提升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大家都在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