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早报消息,昨日(25日),《福布斯》中文专栏作家为中国中产阶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看你是否“中产”,主要5方面标准衡量:生活在城里,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拥有大学学位,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企业家,年收入在1万到6万美元…… 对此,国内外专家意见不一,评论如潮。有评论者称:“如果以此为标准,2010年中国中产阶级超过3亿,大于美国的总人口数。”
●标准一:收入是衡量中产身份的误区? “收入多少算中产?5万元还是50万元?”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下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是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1.35万到5.39万美元(约合9万到3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而中国国家统计局则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约合5万-42万元人民币)之间。 与此相比,这些数字不仅差别很大,而且有误导性。中国的生活成本与西方有很大不同。一个人如果每月赚1000美元,他在中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但在美国就不行。假设衡量的标准是“年收入在1万到6万美元”,试问,他能否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进行自由支配消费?
●标准二:不论职业,只论“专业人士和企业家”? 敢问一句,“蓝领没有中产?”对此,没有谁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认为,对中产阶级的职业定义——管理和技术行业的专业人士、企业家、私营企业主和公务员。诚然,与美国不同,中国中产阶级大多在大城市,相对西方中产阶级来说也更年轻。但在一定程度上,“中产阶级”只是一个西方概念,中国人对其存在误读。 详细来说,西方中产阶级都是有房有车,能经常旅游度假,都是有礼貌、有高品位的生活方式。其实,那些低技能行业里,就连工人、农民也有很多中产阶级。像高级技师,他们已经俨然是“蓝领”里的“白领”。
对此争议,在2010年初就已有了结果。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中产阶层已达就业人口的23%,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都是中产,中产阶层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 研究的参与者,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教授、《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主编陆学艺指出:“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应该是职业、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主要包括国家管理者、私营企业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等。此外,光看收入也是不行的,“北京一些出租车司机比我收入还高,但他是工人,我是中产。”
对中国的“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国家标准频道认为:在众生平等的今天,“中产阶级”,何时被别扭的心思挡了道?农民、工人也在拼搏,依靠自己的合法努力,为何不成能为“中产阶级”?如果,职业重于一切,那岂不是犯了“歧视”劳动人民的过错。 试问,没有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何来公务员、企业主、管理人员的优厚生活?对“职业”的标准,我们是不是该认真的反思下,否则,一旦成为普及的社会标准,影响的将不是一代人的思想,更多的是历史的倒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