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新春,来自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的一次“除夕寻访”专题调研活动显示,近半数青少年在被问及“除夕首先想到的一样传统习俗”时,回答“放烟花、鞭炮”和“吃年夜饭、团圆饭”占绝大多数,“守岁”“扫尘”等传统习俗却少有人提及。同春节一样,元宵节也被浓缩成了“汤圆”二字,而童谣里所唱的“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已然成了绝唱。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节日所留下的韵味越来越消弭,只剩下“汤圆”供我们凭吊。
缘何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在当代人的意识里越来越淡薄?国家标准频道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欧风美雨的侵蚀。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洋节愈来愈热,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渐被冷落,君不见刚刚过去的情人节,全民大联欢,有情人的,单身的都加入到狂欢的阵营中,而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连这个舶来货十分之一的热闹都没有。二是国家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也就是在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后,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才开始觉醒,一方面群情激愤,讨伐韩国的“不要脸”,另一方面却又任传统文化消逝而无所作为,这种行径像极了俗语中的“嘴子”(光说不做)和喜欢龙的叶公!三要归咎于政府的百般管制。以孔明灯为例,传统习俗中,元宵节是要放孔明灯的,因为孔明灯,又称“祈福灯”、“平安灯”,在元宵佳节放孔明灯,是在放飞祝福与心愿。然而孔明灯属于高空明火飞行物,极易引发火灾。政府部门便因噎废食,在一些地方实行全城禁放孔明灯,久而久之便没人记得这项传统了。
小编以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国家相关部门是该有所行动了。首先应制定一张切实可行的规划表,从什么方面入手,保护哪些资源都需要经过慎重周密的思量。其次,对于已经出台的制度,政府要仔细权衡利弊,看是否需要修正。如“禁放孔明灯”,这一条就值得我们仔细考究。毕竟,放孔明灯这种传统民俗像放烟花爆竹一样,早已被实践证明完全禁止既不合时令,也没有人情味,更不符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公共愿望。一想到什么事情会存在安全隐患,就一律禁止,说穿了是一种懒政思维。若按这种想法推广开来,菜刀、药品、铁锤等都可以杀人,是不是连这些日常用品也要禁卖呢?
总而言之,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刻不容缓。不然等别人申遗成功了,我们再来吃后悔药已经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