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落花时,如今,北京、上海两地高考生正在面临5天的紧张志愿填报中。其他地区,爱子心切的家长早已等不及,至此,高考志愿填报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只要考生的分数上去了,就不愁没有好学校!”、“这个专业热门,而且工作又体面,不用出市区,咱报这个!”、“你只管好好读书,未来我们会你操心”……这一切,真的有那么好吗?
●知己知彼,虑谋在事先 今年,中、高考都遭遇史上“最短志愿填报期”,让北京、上海的考生和家长有些措手不及:每年5月1日前就下发的高考志愿草表,今年一直到5月15日晚上才拿到,而5月19日就结束填报,仅5天时间! 5天时间,或许短暂,但却容不得仓促!曾记得邻居家的小孩去年高考,分数只上了浙江的二本线,结果报考了浙江省外的一所学校,并且也被录取了。哪知孩子上学一周后,就来电话了,说学校和他想象中的差距很大,师资、环境、条件都不行。结果,在给孩子办了退学手续之后,就后悔反思,并在回来复读起就在搜集志愿填报信息了。 这就说明对报考信息的选择至关重要。用大学负责招生老师的话来说,志愿填报时打电话咨询的很多都完全是“临时抱佛脚”。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只能回答他们报考学校是否有把握的问题,其余更多是让他们到学校的招生网上去了解。”而且,很多信息通常网站上早已公布,可很多人要么是信息闭塞,不去关心,要么就是想等孩子高考成绩下来了再好好咨询。加之,不注重信息的积累,结果,很多时候反错过了更有价值的信息。 据网络上一项调查显示,现在大学里只有2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可剩余的80%呢?除了社会普遍的专业现状,可能那80%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与没准备或准备不充分有关。高考志愿也是一场战役,你只有提前做好各方面的信息储备,到临战时你才能胸有成竹,排兵布阵。就像时下流行的炒股一样,你要做一个好的操盘手,不提前做好各种数据的整理、分析,你怎么去预测哪支股票会一路飙红,哪支股票将是潜力股或垃圾股? 高考中,志愿填报和成绩同等重要。在编者看来,之所以现在很多人对志愿重视不够,一是人们对大学录取与志愿之间的关系模糊,认为只要成绩够了,大学就可由我选;二是与志愿本身有它的不可重复性有关,人们往往在第一次接触时不会很重视。不要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毕竟,志愿,经不起你的等待!
●大学、自己和就业,一个不能少 众所周知,从科学的角度看,志愿填报应该是一个从信息搜集、资料准备、自我认识、综合考量,到最后选择的复杂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仔细准备,如果时间仓促,就容易在某个环节出问题,从而影响志愿和高考的质量。 大学的重要信息要早看!大学的信息很多,考生心目中的大学的特点有哪些,哪些专业实力较强,这几年在你所在省(区市)的录取分数情况,等等。而且,提前了解大学信息的好处在于:现在很多大学都有如自主招生、小语种招生、艺术特长生选拔等特殊类型的招生考试。如果你平时注意到这方面的信息,还可以让你的大学路变得“丰富”起来。如果你有特长,可以尝试自主招生;如果你对外语兴趣很高,可以报考小语种,甚至有提前录取的可能。要知道,典型的信息缺失,会给孩子造成终生的遗憾! 自己以后想干什么?这是大多数考生很少思考的,毕竟,还在学校中不涉及未来社会竞争,只要成绩好就一切都好。曾记得国外有一个关于“工作和幸福”的讨论: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幸福?答案是:喜欢的并能赚钱的。按我们的理解,就是一份好的工作,不仅你要喜欢,你还要有能力做好,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或许,你会说孩子在哪方面做的好那一定是他的兴趣。这话可千万别肯定。 曾经有一个奥赛数学一等奖获得者,高考志愿报考的是浙江大学的数学专业,大家都觉得考生选择数学专业是正确的,因为在数学上很有优势。进校后,听了几次讲座,他却觉得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数学,对其他方面的兴趣远远大于数学,所以他向学校提出了转专业,最后转学了其他专业。因此,只是从偶然或表面出发来给自己的将来定位,是很不科学的。 专业、就业走势预先测。填报志愿,大家最关心的是这个专业是否热门,未来是否好就业?大家都有自己的“热”预测。然而,现实中很多人都被虚假的繁荣蒙骗了眼睛。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真正市场需要的专业并没有因为高就业率成为报考热门,相反,是报考时的冷门专业,90%同学为调剂生。与此相较,法学、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是“报考热、就业冷”的专业,很多考生都以高分第一志愿才得以入门,结果却落得不好就业的境地。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社会的普遍心态。像律师、白领精英那样的办公室一族,不用风吹日晒,辛苦劳作,还能赚高薪。由于接受室内办公环境的人要多于接受室外办公环境的人,导致市场真正需要的专业却始终热不起来。就像在建筑行业里,“好女不嫁建筑郎”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此,编者认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定要谨慎处理。做家长应正确辅助孩子找到兴趣点,通过报考资料的搜集、研究和整理,利用孩子饭后或晚上休息的时间,一定要加大和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再结合孩子的意愿进一步筛选出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并不是学习好就能上好大学,也不是热门专业一定就业好。正确的对待高考志愿填报,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