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不从制度上激励生产方式的转变,只一味降低行业标准,中国乳业将再一次失去消费者的集体信任,这才是乳品产业即将面临的最大危机。
近日,我国乳品新国标的话题引来社会的广泛争论。在“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召开期间,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中国乳业行业标准,称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而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则表示,奶业标准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制定的,如果检测标准向国外看齐,80%的牛奶就得倒掉,奶农则要破产,民族产业将受重创。
双方争论的这份新国标即2010年4月由卫生部发布的《生乳》等6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新国标规定的生乳中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不超过50万下调至不超过200万。而在欧美等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至少在3%以上,菌落总数是10万。由此可见,此前的国标已与国际标准有很大差距,而新国标则在本已很低的标准上一降再降。
国情论者口口声声要保护奶农利益,事实却恰恰相反,在乳制品产业的现有链条上,奶农处于最底端,很容易沦为受害者。当大的危机到来时,往往则成为企业行为的的“垫背者”。
什么是国情?因为牛奶质量达不到标准,就降低标准让其“达标”,罔顾消费者利益,这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国情。任何的一个产品的标准,都应当是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的利益博弈过程,在这里,消费者的话语权却被早早排除在讨论之外。
如果不从制度上激励生产方式的转变,只一味降低行业标准,中国乳业将再一次失去消费者的集体信任,这才是乳品产业即将面临的最大危机。
要知道,除了婴幼儿以外,牛奶不是生活必需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替代性。我们选择喝牛奶因为其富含营养成份,可以增强体质。如果结果适得其反,不仅营养含量不够,还附带食品安全的潜在危机,试问,还有谁会选择继续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自三聚氰胺事件以后,中国乳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国产品牌婴幼儿奶粉更是几乎无人问津。加之“早熟奶”、“皮革奶”等事件的频频曝光,在消费者信心尚未重建的情况下,只顾及行业利益的“全球最差标准”将摧毁中国的民族乳业。
从三鹿奶粉,到蒙牛的OMP事件,再到圣元的“激素门”,中国的乳制品企业只顾着跑马圈地的野蛮生长,只顾着用产业利益裹挟着的中国的乳业标准,却忘记了,总有一天,消费者的耐心与信任会消耗殆尽。当消费者纷纷选择用脚投票的时候,被消费者抛弃的中国乳业还何谈未来。
技术条件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从企业到政府从未想过通过制度改进去补足,相反,却以落后为借口,放任甚至以此为妥协。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当一个国家的政策不再为个体考虑的时候,还有谁会愿意留下。在一批批的移民潮背后,我们为何还不思反省。如果有一天,能走的都走了,我们牺牲掉健康、环境、能源所拼命追求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是最大的讽刺。我们应该躬身自省,以牺牲消费者健康为代价的产业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