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8月15日消息,随着一线城市生存压力加大,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将户口反迁回农村的“逆城市化”现象,已悄悄在我国一些东部地区的城乡间出现。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
“逆城市化”的概念是美国地理学家波恩于1976年提出的,被用以描述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重心发生变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以此审视我国一些东部地区出现的“农转非”趋势放缓的现象,我们似乎并不能将其称为“逆城市化”。 诚然,无论是报道中所称的“年轻人不愿在城市落户”,还是前段时间舆论热议的“逃离北上广”,都具有“逆城市化”的某些表征,但这其实是一种假象。在正常的“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流向小城镇是“主动选择”,而我们国家的这些年轻人绝大多数都是“被迫离开”。入不敷出的生活现实,户籍门槛的掣肘,将他们变成了大城市的“弃儿”。
国家标准频道认为,“逆城市化”现象表明,中国的户籍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户籍改革本身其实并不复杂,真正难以触动的是附着于户口上的利益分配格局。诚如《中国经济转型30年》一书所言,城市户口的福利含金量造成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悖论,越是在户口中附着较多福利内容的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越难推进。“户籍福利”不能剥离,人们只会涌向福利更好的地方,户籍改革便会遭遇更大阻力。可以说,中国的“逆城市化”是户籍制度制造的怪胎。这种“逆城市化”,不仅导致人口的非正常流动,也可能导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停滞。这对社会发展无疑是有害的,必须通过户籍改革予以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