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江日报》8月25日报道,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调查显示,全国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但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数据显示全国在读博士生人数10年来增加了4.56倍,但5%的用人单位认为博士培养质量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有下降趋势。周光礼披露,大多数博士生已成为廉价高级劳动力,他们的老板则是导师。
原来我们的高校虽然缺乏世界级的学问大师,却拥有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博导。一般情况下,一个博导带上6个博士生就算超水平发挥了,可某些博导却能“老将出马,一个顶七八个”。别奇怪为什么我们的博导突然间就有了这样超国际化的水平,博导变身为博士生眼中的“老板”,博士成为给博导打工的打工仔,博士教育也就沦落为赤裸裸的雇佣关系,对这样不花钱的廉价劳动力,又有哪个老板舍得拒绝?当博导开始毫不掩饰地说“老师我招的不是学生,是雇员”,博士开始光明正大地表示“学生我求的不是学问,是博士帽”,那博士批量生产有啥稀奇?博导1带47有何奇怪?
国家标准频道认为,导师之成为“老板”,一凭手中有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权力,二凭手中有经费。我国的科研经费虽然逐年增加,但在现行科研体制下,相当一部分的科研经费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划拨到了“博导”的名下——博导们争项目、抢课题,追逐的就是科研经费,只要拿到了经费就可以自行支配。或者,可以挂靠社会机构虚设课题让博士生去做,从而为个人牟利……如是种种,导师成为“老板”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此外,现阶段,高校教育互相攀比,盲目提升所谓的教育档次,以培养博士作为提升学校形象的砝码,也导致了博士的批量生产。
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本末倒置,学术研究异化为“学术经济”——让博士大量复制泛滥,也让博导们因为利益驱动而身份扭曲学术道德退化沦为“老板”——从这个角度看,“博导老板”也好,“大学教授不教不授”也罢,其实都是教育功利和教育短视催化结出的苦果,需要进行体制改良进行救赎。
|